冥想中为何会出现喜悦
很多人在练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体验到冥想所带来的自在和轻松,甚至一种喜悦的感觉状态,这里我们不再从大脑神经状态的角度去讲解,因为没有什么可利用的价值,毕竟就算喜悦是因为大脑分泌了更多的神经递质又或者其他原因,对于冥想练习者来讲,并不具有实际操作经验,因为这一部分并不受意识控制,那么这里就从练习核心原理层面以及放松的角度,帮助人们了解以下几个问题:
- 为什么冥想练习会带来喜悦
- 冥想中的喜悦感有何特殊之处
- 喜悦与神奇体验的区别
- 喜悦感消退的原因
为什么冥想练习会带来喜悦
当采用正确的练习方法并保持正确的认知时,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,就能体验到一种安宁祥和的喜悦感。之所以强调正确的方法,是因为很多人连静坐都难以坚持,这往往不是意志力的问题,而是练习方法或认知出现了偏差。
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,走神和思维游离会逐渐减少,精神状态会自然地趋向专注。这里的专注是自然形成的,而非刻意为之。举个例子:当你在写作业时,如果旁边有同学大声说话或放音乐,你会感到烦躁和分心。如果这时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,可能会导致呼吸停滞、头皮紧绷,甚至产生愤怒情绪。但当干扰源离开后,你会立即感受到环境的清净,自然而然地专注于学习,整个人也变得轻松愉悦。
喜悦产生的第一个原因:随着练习深入,杂念和走神减少,大脑的专注能力得到自然提升,从而产生喜悦感,这种喜悦来自于从混乱到平静的转变所引发的落差
除了处理走神和杂念这些基础问题,冥想练习还涉及一个更深层的领域 - 习性。简而言之,习性就是错误的内在运行模式。
当我们面对烦恼或不适时,往往会下意识地通过肌肉紧绷来应对,但这只会适得其反,加重身心的不适感。当我们觉察到杂念时,不仅会本能地想要消除这些想法,还会引发身体的紧张反应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初学者难以静坐 - 想要强行摆脱杂念反而会引发更多焦虑。
喜悦并非仅是锦上添花,而是内在问题被真这正的有效解决。正确的冥想练习能够抑制错误的习性,当你觉察到负面状态时,不是用紧张焦虑的方式应对,而是通过接纳,包容,自然疗愈去化解。当这些负面习性得到抑制,喜悦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。
喜悦产生的第二个原因:通过正确的练习方法抑制了导致痛苦和焦虑的错误习性,从而体验到喜悦。
这正是冥想练习的精髓所在。它不是简单地追求舒适感,而是通过练习逐步减少内在的错误习性和负面状态。这种转变带来的反差,就如同劫后余生般令人欣喜若狂。仔细想来,这种喜悦源于巨大的落差 - 当严重的问题得到解决时,自然会体验到强烈的喜悦感。
冥想中的喜悦感和生活中的有何不同
通过前文的分析,我们了解到冥想带来的喜悦并非无源之水,而是源于问题的解决。佛家所说的内观、习气,指的正是我们内在的诸多问题。无明烦恼说的就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些问题的存在,只有在练习过程中才逐渐发现内在的种种混乱。
而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体验到的喜悦则大不相同。人有七情六欲,这里重点说说六欲:见欲、听欲、香欲、味欲、触欲、意欲。生活中的喜悦多来自于这六种欲望的满足,也就是对外在事物的本能追求,包括视觉享受、听觉愉悦、嗅觉快感等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意欲不同于听欲,它更偏向于对思想、理念、认知的追求,可以理解为对知识和真理的向往。
这里需要强调的是,欲望本身并非贬义。真正需要警惕的是"淫欲",即欲望的泛滥和失控。沉溺、贪婪、过度、不知足,当欲望失去节制,人迷失其中时,就可以称之为"淫"欲。
所以,沉迷手机的年轻人其实正是陷入了一种"淫"欲状态。
由此可见,生活中的喜悦来自于欲望的满足,这必然依赖于对外在事物的追求,是一种"有为"的状态。而冥想练习中的喜悦则源于内在错误习性和混乱状态的减少,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在练习中难以体验到喜悦。
初学者容易将生活中追求欲望的习惯带入练习,妄图通过追求来获得内在的安宁和喜乐,结果只能适得其反,陷入更多的急躁和焦虑。希望通过这一节的讲解,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冥想强调"无为"至上。
喜悦与神奇体验的区别
前文提到,冥想中的喜悦来自于问题的解决和习性的抑制。那么,这种喜悦与神奇体验有何不同?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。
可以将冥想练习中的喜悦比作涓涓细流,而神奇体验则如同黄河决堤。从强度上看,两者完全不同。神奇体验可能会让人感觉自己漂浮、无所不能,或者膨胀到无限大等 - 这些都是一种精神错觉。类似的体验在两性关系中也存在,比如性高潮。但冥想练习是超越爱欲和肉欲的,虽然其中的喜悦和舒畅是真实的。在长时间保持喜悦或自在状态的练习中,容易引发一种类似爆发的感觉,这是一种超越欲望的神奇精神状态。
同样,当问题与解决之间的落差特别大时,也可能体验到神奇状态,就像久旱逢甘露一般。
在第二部分中我们讨论过,冥想练习中的状态无法通过追求外在欲望的方式获得。越是追求,越是难以得到,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有根本区别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说"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",说的正是内在的安宁喜乐来自于减法而非加法。我们都知道,对外界欲望的追求往往会让人陷入其中,而这种欲望是否会随着满足而消散,还是会变得更加强烈难以填补,答案不言而喻。
因此,很多人在经历神奇体验后,反而让这种体验成为了修行路上最大的绊脚石。我们对舒适和喜悦的本能追求,可能会让练习者偏离正确的方法,转而追求这种神奇体验,最终功亏一篑。当然,理解了这一点后,只要能够回归到正确的方法中,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。但很多自学者容易在这一关卡上迷失,即便突破了最初静坐困难的阶段,也可能在神奇体验这一关上折戟沉沙,所以特别需要提醒大家注意。解决方法也非常简单,就是守方法就好,别神话这种感觉体验,就当一玩,一乐呵。
喜悦感消退的原因
准确地说,并非是喜悦完全消失了,而是"喜"消失了,"悦"依然存在 - 这种状态更接近于一种深层的安宁。冥想练习中的喜悦源于一种落差感,生活中的痛苦越深,练习中体验到的喜悦就越明显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刻意制造痛苦来换取喜悦。冥想练习需要正确的方法、正确的认知和持续的坚持,并不是说生活越痛苦就能在练习中获得越多喜悦。很多人以为自己在认真练习,实际上只是在自欺欺人。因此,这里讨论的喜悦消退是建立在正确练习方法基础上的现象,请勿轻易对号入座。
随着练习的深入,生活中的痛苦和烦恼会逐渐减少,这自然会降低练习状态的落差,使得强烈的喜悦感逐渐淡化,最终转化为一种宁静、安乐、自在、无忧无虑的状态。"喜"是七情(喜、怒、忧、惧、爱、憎、欲)之一,而冥想练习带来的安宁则是超越七情的存在。这种状态更符合身心健康和自然运作的模式,与情绪的关联较小。因为喜是一种强烈的情感,而不是稳定的安宁状态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练习中感受到喜悦是件坏事,只是提醒大家不要因为喜悦感的减弱而刻意追求,否则又会陷入误区。
我们应该坦然接受这种变化,不要被"喜"这种情绪所束缚。喜悦感的消退往往意味着生活状态的改善和恢复。要记住,冥想练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,而不是逃避生活。如果想要逃避,玩游戏或追剧可能是更安全有效的选择。因为冥想的本质是直面内在的混乱并利用练习方法修复内在问题,而不是逃避问题。
**
Comments NOTH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