冥想练习和超能力?

老霜总 发布于 2025-01-01 预计阅读时间: 8 分钟


冥想所带来的能力

很多人对冥想的认识还比较浅薄,认为几年的练习只能带来情绪稳定、专注力提升等表面变化。但实际上,冥想的真实效果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。

冥想练习的本质是培养内在的觉察力:

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:当你走在路上,什么情况下会掉进坑里?答案很简单——要么是没注意,要么是没看到。在前面的课程中,我们很少直接谈论如何获得轻松自在,而是不断强调内在觉察的重要性及其运用方法。

佛家对此有一个简单而深刻的解释:无明即烦恼。因为无法了解和觉察内在,当问题出现时无法及时发觉,使得一个小小的负面想法不断蔓延,最终造成巨大的伤害。这就是烦恼的本质,4、5秒的烦恼不会被当成烦恼,所有的烦恼都源于长期的难受与不安。
{列出具体的无明烦恼的来源,无论从佛家又或者其他来源来看}
回到前面的比喻,我们如何才能发现前方有坑?一种是提前看到并避开,另一种是掉进去后才知道。显然,后者需要花费数月时间来修复伤害。
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常被各种想法所困扰。但是,一个想法在脑海中出现的时间其实很短暂,最多不过几秒钟。任何思维活动的运作模式都类似于说话的速度,一句话不过是一口气的工夫,最多十几秒。这意味着,任何负面想法对我们的影响本应该在几十秒内就消失。

但现实是,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负面想法并感到痛苦时,往往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甚至几天。

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让负面想法的影响仅持续几秒钟,你还会害怕它们吗?还会让它们影响健康,限制人生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

冥想练习能够培养强大的内在觉察能力,就像在心中安装了一个永不疲倦的观察者,能够实时监督我们的思想。任何想法流经心田,一旦出现问题,我们能在几秒钟内觉察并摆脱其影响。这就是冥想练习能够快速恢复心理平衡的根源。就像一个视力良好的人,不管前方有多少陷阱,只要看得见就能避开;而对于一个盲人来说,情况就完全不同了。

这就是"人贵有自知之明"的真实含义。而思想的觉察仅仅是开始,属于第六识的觉察。我们还有第七识层面的感觉觉察,这部分所带来的变化更加神奇和强大。


能力的衰退

冥想练习是终身的功课。如果不持续练习,这种能力就会像其他技能一样随时间消退。这种消退并非记忆层面的遗忘,而是能力的实质性下降。

就像我们的双腿,长期卧床会导致肌肉和神经系统的退化。在我的教学过程中,常见学生在取得一定成效后就开始疏于练习,误以为这种能力已经牢固。等到生活中出现不顺,再次静坐时才发现内心早已混乱不堪,不得不重新开始学习。

技能的生疏的确可以通过一定的练习补充回来,但是冥想还涉及认知的层面,我们的天性和练习的正确方向本来就有冲突,冥想练习,就如同练就内在的眼睛,他不是一种行动,而是一种观察,一种觉知,一种对于实相的洞悉,但是很多人就会将其理解为一种行动,从觉察内在,变成控制内在,左右内在,和生活中没有任何区别,导致练习根本就练习不下去。

同时,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退。虽然我们能见到许多保持良好学习习惯的老年人,但他们也清楚地感受到学习能力较年轻时的明显差异。

此外,冥想是一种涉及大脑和认知的练习,不是简单的重复动作。我建议学习者了解解剖学等相关知识,认识我们的身体结构和神经系统。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身体的奥妙,从而放下执着,不去过度干预内在的运作。

所以,趁着年轻、身体健康的时候坚持练习冥想,你就能将平和的心态、专注的能力、敏锐的觉察力和充沛的精力,一直保持到30岁、40岁乃至50岁。这样,幸福的人生对你来说就不再遥不可及。

写在最后

极简冥想公开课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。我会继续补充一些内容,也考虑制作视频教学和开设短期课程,针对性地解答学员问题,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冥想。这套课程并不完美,毕竟冥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单纯的文字教学就像用文字教人开车,只能起到参考作用。教学包含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三个阶段,而这里主要完成了传道的部分。至于授业,是否按要求练习,是否因为困难就轻易放弃,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。

在未来社会,竞争的关键在于脑力、专注力、执行力和精力。很多人到了35岁就遇到职业瓶颈,其实并非年龄问题。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永远受欢迎,因为他们能持续创造价值。

根本的问题在于精力衰退、脑力下滑、注意力分散。因此,冥想练习应该像健身一样得到推广。虽然开始时会有难度,但只要掌握正确方法,一个多月就能感受到明显的改变。这种改变对我们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影响,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提升自我的希望。

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,我会认真听取并改进。这套课程其实只涵盖了一个月的教学内容,还有很多想要分享的内容,比如更多的练习方法、技巧,以及如何将冥想运用到生活中。但这些都需要扎实的基础。

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就盲目应用,不仅无益,反而会给原本疲惫的生活增添负担,甚至引发身心问题。就像"活在当下"这个概念,如果在基础练习中都无法做到安定内心,就想在复杂的生活中实践,无异于要求小学生考上清华北大,完全不切实际。

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,感谢大家的学习,我们下节课再见。

此作者没有提供个人介绍
最后更新于 2025-01-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