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. 走神,被误解的练习关卡

老霜总 发布于 2025-01-01 预计阅读时间: 8 分钟


通过上一阶段的基础知识补充,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冥想练习和生活。当然,很多人可能看过就忘了,直到问题变得极为严重才开始正视。那时你可能已经30岁左右了,不过不要紧,还来得及。青春虽已逝去,但壮年尚在,依然大有可为。

初学者刚开始练习时,最大的"困扰"就是思维游离,也就是所谓的走神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关键在于养精神。这里我们需要对"神"有一个精确的定义,理解它的作用,以及为何中医将精气神称为身体的三宝。

在中医中,"神"被定义为生命之本,在黄帝内经《素问 宣明五气篇》中有说 神者,生之本也。《医学正传》
中也有提"神者,一身之主宰也。

神被认为是生命的根本,精气的统帅,主导生理及心理活动。在中医中,有很多字词用来描述糟糕的精神状态,比如 神不守舍,心神不宁,神气散乱等。

在练习中,当我们从走神回归到方法的时候,其实就经历了一个心神不宁到心神合一的过程。

所以神并非特制某个东西,他更多像一种精神稳定状态

神安,则百病不生,神乱,则百病丛生。

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,"神"这个概念与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。神经系统是人体最复杂的系统之一,它不仅控制着我们的思维、情绪和行为,还调节着全身各个器官的功能。当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状态时,我们的注意力集中、思维清晰、情绪稳定,这就是中医所说的"神清气爽"。

神经科学研究表明,大脑中的神经递质(如多巴胺、血清素、去甲肾上腺素等)对维持正常的精神状态起着关键作用。这些神经递质的平衡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功能、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。当神经递质失衡时,就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、情绪波动、睡眠障碍等问题。

此外,神经系统的健康还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。研究发现,长期的精神压力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,增加患病风险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医强调"神安则百病不生"。现代医学通过神经-内分泌-免疫网络的研究,证实了精神状态确实能影响身体健康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,这意味着通过适当的训练和调节(如冥想练习),我们可以改善神经功能,提高大脑的执行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。这种改善不仅体现在主观感受上,也能在脑电图等客观指标中得到验证。

养护神经做好的方法就是减少精神刺激,同时保证良好的睡眠,但是这一点,很多人都做不到,睡眠对于神经系统的恢复至关重要,所以在练习中,出现走神这种状况,并非是练习出了偏差,而是我们当前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了严重的问题。

所以"神"这个概念,主要是针对神经系统而言。它不仅仅依赖于饮食补充,更需要充足的睡眠来保障。有趣的是,很多初学者妄图用冥想代替睡眠,却没有意识到这样做连基本的精神状态都无法维持。

有人可能会说:老师,我明白了,你是说我在练习中频繁走神是因为睡眠不好?事实并非完全如此。我们前面提到,神的本质是供应神经系统,从觉察觉知的角度看,神经系统可分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,分别负责觉察和行为。有些人睡眠质量不错却依然容易走神,这是因为精神耗损。

人有五大神经传入系统,即眼耳鼻舌身这五个感觉器官,负责维持身体与外界的信息交流。当我们身心疲惫时,这五个感觉器官的灵敏度就会下降,无论是开车还是听课,都容易走神。

但有个现象值得注意:即使你一天没睡觉,上课可能坚持不住,开车会感到困乏,但玩游戏、刷手机时却能保持兴奋投入。这种反常现象背后有什么问题?

当我们精神疲惫时,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来减少精神耗损。然而,电子设备却能绕过这个保护机制:激烈的音乐、刺激的画面、快节奏的内容不断消耗着我们的精神能量,而这种消耗往往不知不觉。

所以当你在练习中觉察到走神时不要惊慌,不妨回顾一下自己的生活:检查眼睛是否疲劳,反思每天花在屏幕前的时间。这样你就能更平和地看待走神这个现象,这样在练习中,就算有走神,也不会打击你的自信心。

通常在一次练习中,刚开始是会大量走神的,一般练习到后期,内心平静安定,精神也得到了有一定的恢复,走神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少。

练习的重点在于觉察和无为,通过觉察来发现身体的问题,无为会激发内在的修复机制。但请记住,即使在精气神最旺盛的二十多岁,也可能因为过度消耗而耗尽精神。我们的方法确实能帮助恢复精力和气血,但开源节流才是长久之道。

有人可能会说:讲这些大家不爱听的东西,岂不是白费口舌?其实不然,这些道理迟早会被理解。随着年龄增长,当你到了三十多岁,就会发现不是不想熬夜,而是真的熬不动了。当然,这里说的耗神主要指长时间沉迷手机或网络,因为这些活动会绕过我们的内在保护机制,强行透支精神。适度使用的影响并不大。如果能够节制,配合良好的睡眠和冥想练习,大约一个月就能恢复精神状态。但如果不懂节制,再好的冥想练习也无法弥补过度的消耗。

这时可能有人会问:那思维游离了该怎么办?其实答案很简单:不用特别处理。练习方法中已经详细讲解了这部分内容。关键不在于如何应对思维游离,而在于理解思维游离背后的原因。随着冥想练习的深入,这个问题会逐渐减少。但如果仗着年轻不知节制,精神状态必然持续恍惚。古人说"玩物丧志",确实有其道理。

希望大家继续坚持练习,在修行路上稳步前进!

此作者没有提供个人介绍
最后更新于 2025-01-01